都来书库

字:
关灯 护眼
都来书库 > 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 > 第174章 孤,也太不是东西了

第174章 孤,也太不是东西了

第174章 孤,也太不是东西了 (第1/2页)

从兽圈行宫,到新开辟出来的‘博望苑’这段路,并非是常见于如今汉家的直道,而是一条由少府最近赶工出来的五尺道。
  
  五尺道,顾名思义,道宽五尺,合后世不过1.1米余;
  
  别说是马车了,便是骑马,都无法容下两骑并行。
  
  这也是为什么刘荣一行,明明有申屠嘉这样‘不便行走’的老者,却依旧还要步行走完这段路的原因。
  
  刘荣原本也没有预料到这段路上,会发生这么多事——没料到自己和太子三师之间,会有如此深刻的交流。
  
  尤其是申屠嘉意外站出来,替刘荣劝周亚夫‘做事之前,多想想太子储君’,更是全然出乎刘荣的预料。
  
  被这个意外惊喜砸中脑袋,刘荣说不懵是假的。
  
  但更多的,还是对老丞相的感激。
  
  ——申屠嘉这番劝说,周亚夫确实不一定会听从;
  
  但再怎么说,也毕竟是前任的劝说,更是开国元勋老臣、和自己的父亲一个辈分的人,对自己言辞恳切的劝说。
  
  周亚夫无论听从与否,都至少要过过脑子,好生思量一番。
  
  对刘荣而言,这便足够了。
  
  让周亚夫静下心,好好考虑一下申屠嘉的这番话,便已经足够了……
  
  “太子驾临~”
  
  “跪~”
  
  “迎~~~”
  
  距离博望苑还有三五十步的距离,刘荣便听见远处的苑门外,响起汲黯那极具辨识度的悠长唱喏声。
  
  待刘荣带着申屠嘉、周亚夫,以及表叔窦婴走上前,苑门内外,租种博望苑田亩的佃农们,已是跪作一地……
  
  “民等,拜见家上!”
  
  “唯愿家上诸事顺遂,长乐未央!!!”
  
  明明是屈辱跪地,朝一个还没加冠的‘毛头小子’行叩拜大礼,佃农们却无不是打足精神,扯开嗓子嚎出拜语,又纷纷将半带期盼、半带忐忑的目光,撒向刘荣那已挂上浅浅笑意的青春面容。
  
  ——在后世,底层民众最渴望的,同时也是最简单直接的阶级跨越方式,不外乎自家的墙外,被喷了个红色的‘拆’字;
  
  放到如今这个时代,尤其是放在这些租种于上林苑、为皇家种地的佃农们身上,差不多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  
  就拿此刻,跪满博望苑苑门内外的佃农们来举例。
  
  至多不超过五年前,在场的佃农们,大都还是刘汉社稷最坚实的中坚力量:自耕农阶级。
  
  他们或许是夫妻二人,又或是夫妻子嗣三五人,组成一个又一个小家庭,耕种着由太祖高皇帝赐予自家先祖,之后又被先祖代代相传,传到自己手里的百八十亩薄田。
  
  而在过去五年间,他们遭受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变故——要么是亲长离世,要么是家人害病;
  
  总而言之,上林苑的每一个佃农家庭,都是因为家庭遭受到一笔计划外的、不得不支付的大额开支,便只得无奈变卖田产的苦命人。
  
  卖了田产,失去了最基础的生产工具,自耕农便成了佃农。
  
  好在这些人很幸运——或是因为先祖对汉家有功,或是家庭成分好、名声好,亦或是单纯因为运气好;
  
  郡县衙门抽签抽到了自家,方得以到上林苑租种皇田,而非民间富户地主的私田。
  
  再到前段时日,一觉醒来,衙门便在自家门外贴了告示,说自己家的佃田,被划入了太子储君的博望苑!
  
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和后世人一觉醒来,发现自家墙外被喷了个大红‘拆’字,基本是一种程度的天降大礼……
  
  “这些农人,便是孤治下子民了吧?”
  
  嘴上含笑说着,刘荣却并未站在原地,而是自然的走上前,将人群最靠前位置的一位老者——一位手拄鸠杖,隐隐为众人之首的老翁扶起。
  
  待老者诚惶诚恐的点下头,刘荣便含笑昂首,望向在场的几百号人。
  
  ——不是博望苑的全部人,仅仅只是今日得了消息,能赶来迎接刘荣的一小部分。
  
  根据刘荣掌握到的数据,天子启下令设立的太子私苑:博望苑,有佃农共计七千四百余户人家,丁口超过三万!
  
  如果让这三万人都来迎接刘荣,恐怕博望苑的外门附近,都要被堵得水泄不通。
  
  “自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,我汉家历代先皇,便都以农为国本。”
  
  “——农耕,是国本;”
  
  “而农人,又是我诸夏躬耕之民的根本。”
  
  随着刘荣嘹亮的声线响彻苑门内外,聚集在此的一众农人,也终于缓缓直起腰杆,将探索的目光,望向那道仍带些青涩,却也已经初具威仪、贵气逼人的身影。
  
  便见刘荣深吸一口气,又更挤出一抹温和笑意,在现场众人身上环视一周;
  
  看的农人们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,纷纷低下头,本能的遮掩起衣服上的补丁,刘荣才又莞尔一笑。
  
  也不再东拉西扯,或多说什么假大空的口号,而是直入正题。
  
  “令:凡博望苑之民,自今岁,即父皇新元三年始,免租税三年!”
  
  “另有父、祖、兄长死王事之烈属,又老、弱、孤寡,单造一册,以赐粮、布用度。”
  
  “——年六十上之长者,月与酒、肉各二斤,岁寒之时,加布二匹、絮三斤。”
  
  “家中,始傅之男丁不足一人之户,以吏亲往而查其疾苦,报于孤当面。”
  
  “因父死王事,而致使家无男丁之遗孤,送至博望行宫,孤亲养之!”
  
  没有拐弯抹角,全是实打实的好处,在场众人的期盼得到满足,自是对刘荣连连叩首,以表达自己最诚挚、最纯粹的感恩之情。
  
  刘荣方才这番交代,或者说是许下的赏赐,乍一眼看上去,似乎是条条框框一大堆——又是烈属,又是孤寡老弱,更或是年满六十以上的老者;
  
  但实际情况却是:能从自给自足的自耕农阶级,在短时间内迅速家道中落为纯佃农,同时又有资格租种上林苑皇田、能被归入刘荣的博望苑的人,就算不是全部,也基本是绝大多数,都能和刘荣口中的‘特殊群体’扯得上关系。
  
  想想就能知道:你一不是烈属,二不是孤寡老弱,能穷的变卖田产,自更不可能在官府有人脉;
  
  无权无势,无钱无产,天底下佃农那么多,上林苑又只有这么点地方;
  
  没点特殊身份,人家县衙凭啥就让你去上林苑?
  
  事实上,作为汉家吸纳难民、收容破产自耕农,扶持佃农重返自耕农阶级的大型调节器,上林苑的皇田,是有一套相当完善的佃租资质审核标准的。
  
  ——最优先的,无疑是关中户籍,且家中有直系亲属‘死王事’,即因公牺牲的烈士家属。
  
  如丈夫战死沙场,遗孀带着几个儿女,孤儿寡母,生活难以为继;
  
  如父亲战死沙场,少年孑然一身,又为父亲的身后事变卖了家产,彻底失去了生活来源;
  
  又好比儿子战死沙场,老头老妪没有儿女供养自己,以至于晚景凄凉……
  
  以上几种状况但凡发生了,地方官府都会在第一时间上报长安!
  
  至多五个工作日,丞相府便会正式批准这样的家庭,入驻上林苑租种皇田。
  
  若情况极端一些,甚至就连天子,都可能在某次去上林苑游玩的时候,顺路探望一下这家根正苗红,却生活艰难的光荣之家。
  
  ——次一等的,是家中因其他原因,失去了家中唯一的,或至关重要的顶梁柱,从而导致生存艰难;
  
  如一家之主意外病死啊之类。
  
  这种情况,地方官府不会太过着急的上报,而是会小心观察、密切关注。
  
  察觉到这家人,有因为此番变故,而直接沦为奴籍的可能性,地方官府便大概率会出手;
  
  家世没问题,便会为这户人家上报,申请上林苑的皇田租种资格。
  
  再不济,也会为这户人家联系当地的地主富户,以成为佃农,而非直接沦为奴隶,从此消失在汉家的户籍册当中。
  
  或许有人会说了:当官的肉食者,能有这么好心?——高高在上的掌权者,能如此关注底层群众的生存?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,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